以「尊重與機會」取代「低期待」,視障生也能成為巨人 2012年12月4日 9:36  文章出處facebook 【不完美才完美】

在談視障生的生涯發展與職涯輔導之前,我想先提一個有趣的理論--「大象理論」。有一隻小象出生不久後,就一直被人用麻繩綁在一顆小樹,小象一開始也試著死命掙扎,想要擺脫這樣的束縛。然而無奈當時小象的力氣太小,他在怎麼用力拉扯,就是無法順利掙脫。最後,他認命了,選擇放棄不再掙脫。但小象逐漸長大,變成一隻孔武有力的大象,那條綁在他身上的麻繩與那顆小樹,對他而言只要輕輕用力一拉,麻繩與小樹即可輕而易舉斷成數截及連根拔起。可是,由於這隻大象,因小時候就已學會選擇放棄,所以即使他現在已有掙脫束縛的力量,但他還是選擇認命的被綁在那顆小樹,從沒想過要再試著掙脫。
 
如今,在我們的社會意象裡,在看待視障生的能力時,似乎隱含著「低期待」的束縛建構。視障生就如大象理論的小象一般,在「低期待」的氣氛瀰漫與幾次挫敗的經驗下,他們也逐漸習得一種所謂的無用感或低成就,不但別人對他們存有低期待的觀感,更遺憾的是,連他們自己甚至也用這樣的「低期待」來看待自己。試問,一個對自己已死心與低期待的人,能有什麼好的表現呢?我想這是一個本質上的問題,沒有解構這個束縛,在怎麼討論視障生的生涯規畫與職涯輔導,也多只是在一個「低期待」的基礎之上,再去建構與複製另一個視障生的「低期待」之生涯發展與職涯歷程。
 
視障生的能力,真的如社會意象所建構的那般低落嗎?也許我們可試著從實證的角度,舉出以下兩個成功的故事,去挑戰甚至是解構我們這個既存已久的普遍偏見。
 
暨南大學前校長李家同先生,在其「我的盲人恩師」一文即詳述指出,他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時,其指導教授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盲人。在當時還沒有盲用電腦,甚至還沒有個人電腦的時代,寫電腦程式完全要用大卡與讀卡的方式進行。很難想像在那個還停留在電晶體的年代,就有一位盲人已克服萬難,在美國頂尖學府成為粢訊工程的大師。另外,一位有著「世上爬著最高的盲人」稱號的戴維布倫特克,他是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時期的教育大臣。從小失明的他,克服所有的阻礙,從雪菲爾德大學畢業後,並一路參選成為雪菲爾德當地的市議員、議長、國會議員,最後並進入布萊爾內閣,成為當時最受民意支持的教育大臣。
 
當然,成功的視障者並不只有他們兩位,國內外還有很多優秀的盲人教授、律師、社工師、程式設計師與音樂家,甚至還有盲人醫生等等,正在各個不同的領域認真工作,實踐他們的生涯發展。
 
視障者當然因視力上的限制,在學習上、生活上或工作上有其不便之處,但那並不能等同於所謂的無能或無用。只要給予應有的教導、機會、協助與尊重,視障生亦可透過自身其他的感觀、友善的環境、適時的輔助與合適的輔具,也可以有著跟一般人相同的生涯發展與職涯規畫。
 
所以,在面對視障生時,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、社會工作者或是視障生的家人朋友們,可試著放下我們對他們既有「低期待」的偏見,轉而給他們更多的教導、機會、協助與尊重。也許你面前這個不起眼「矮小」    的視障生,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下一個像戴維-布倫特克,或盲人男高音安德烈-波伽利那樣的「巨人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昭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